EN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讲座会议 >> 正文

讲座会议

从夫居、从妻居,还是自立门户?——中国夫妇的居住模式研究

日期:2017-09-19       点击数:        来源:
主讲人 Rob Gruijters 时间 9月19日中午
地点

9月19日中午,2017年第一期“社会研究中心系列讲座”于中心521会议室顺利召开,牛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员Rob Gruijters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 Patrilocal, matrilocal or neolocal? Intergenerational proximity of married couples in China(从夫居、从妻居,还是自立门户?——中国夫妇的居住模式研究)的报告。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180104171835.jpg

在报告中,Rob Gruijters和大家分享了他与合作者正在开展的关于中国已婚夫妻与双方父母的居住距离(例如,是选择从夫居、从妻居还是自立门户)的研究。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上有较强父系家庭文化同时又在经历激烈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话题具有特殊意义。与之前研究一致,他们发现大部分子女都与其原生家庭住得很近,而且已婚夫妻更多是同丈夫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他们主要考察了教育、兄弟姐妹结构和户口类型这三个因素对于夫妻与双方父母居住距离的影响,并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具体来说,低教育、夫妻双方为农村户口以及丈夫是家中独子的夫妻更倾向于与丈夫父母住得比较近当妻子为农村户口丈夫为城市户口时,夫妻则更倾向于与妻子父母住得更近一些;相较于“传统”夫妻,那些双方教育程度高、居住在城镇且没有兄弟姐妹的“现代”夫妻则更倾向于选择自立门户而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Rob又进一步讨论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中国的养老和家庭模式变迁的含义。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180104171838.jpg

在报告结束后,到场师生结合自身的相关研究,对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建议。大家尤其谈到,中国的跨代居住安排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数据上看到的统计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元的,不仅包括照料老年人,还涉及子女照顾、居住空间约束和家庭生产效率等多方面的原因。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pku_csr)

关闭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网站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