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发表成果 >> 2021 >> 正文

2021

Nauck, Bernhard, and Qiang Ren. 2021.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日期:2021-07-01       点击数:        来源:

由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Nauck Bernhard和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任强合作完成的论文“Coresidence with ki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China”(亲缘关系与成年过渡期的主观幸福感: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研究)被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社会》英文刊)接收并在线刊登。

摘 要:尽管向成年过渡期间的居住模式是动态的,且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但这一方向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跨国比较的研究,尚属少见。在向成年过渡的过程中的生活方式,在同时存在双亲继承且婚后建立新家庭的亲缘文化中被塑造的模式,与在父子相传且婚后住在男方家中的文化中被塑造的模式是极其不同的。因此,生活安排,如独居、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特别是与姻亲生活在一起,会根据文化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福利水平。本文基于多国面板数据数据(美国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 NLSY97、德国亲密关系和家庭动态追踪调查German Panel Analysi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Dynamics、日本生命历程追踪调查Japanese Life Course Panel Survey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的20-35岁年轻人的跨文化和跨时间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表明,在独身或来自单亲家庭的情况下,日本和中国的父系父居制度与德国和美国的双系新居制度之间的差异,在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德国和美国时变得明显。德国和美国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年轻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远低于男性,但在同居类型的变异上存在差异,美国高于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性别差异与生活在大家庭有关,这导致年轻女性的主观幸福感非常低,但该影响在中国相对较小。尽管在亲缘体系、制度规定和机会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在所有四个国家,生活在核心家庭的年轻男女的主观幸福感均最高。

关闭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网站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